- 手机:
- 15206033845
- 电话:
- 0898-08980898
- 邮箱:
- admin@eyoucms.com
- 地址:
- 海南省海口市
打造的学问,得从最开始的熔金说起,这步看着是烧金子,其实里面门道多着呢。
古人不像现在有恒温炉,全靠柴火控温,他们专挑松木炭当燃料,这东西烧起来火力稳,温度能飙到1000℃以上,刚好够得着黄金1064℃的熔点,还不会像别的柴火那样掉渣污染金子。
熔金用的锅也特殊,是耐火的陶坩埚,这玩意儿耐高温还不跟金银起反应,能最大限度保住金银的纯度。
熔金前得先给金银“洗澡除杂”,古代的金银原料里难免混着铜、铅这些杂质,不清理干净,做出来的器物容易发黑还不结实。
古人有个土办法,把金银块和硼砂一起丢进坩埚里烧,硼砂就像洗洁精,会把杂质裹成渣子浮在熔化的金银水表面,到时候用小勺子一撇,剩下的就是干干净净的金银液了。
而且他们还懂“调成色”,想做不容易变形的首饰,就往纯金里掺点银或铜,让金银变硬挺;要是做摆件想显华贵,就用高纯度的金银,看着更亮堂。
熔好的金银水得先做成粗坯,倒进提前做好的模具里冷却,比如要做个金簪,就先铸成细金条。
接下来是锻打,这一步特别费力气还得有手感。工匠会把粗坯搁在铁砧上,拿小锤子一点点敲塑形。
刚从火里拿出来的金银软,好敲,但敲着敲着就凉了变硬,这时候就得再放进火里烧软,行话叫“退火”,不然硬敲准得裂。
古人能把金子敲到比蝉翼还薄,秘诀就是每次敲之前都退火,还会把金子裹在羊皮里,防止粘在锤子上,而且每一下力度都得匀,不然金箔厚薄不一,贴在器物上就坑坑洼洼。
等锻打出大概样子,就该上錾刻和镶嵌这两个“细活”,这才是让金银器变精致的关键。
錾刻前,工匠先在纸上画好花纹,像龙凤、缠枝莲这些常见图案,然后把纸贴在金银器表面,用细针沿着花纹扎小孔,图案就印上去了。
接着拿錾子,錾子头有尖的、圆的、带纹路的,工匠用小锤子轻轻敲錾子,顺着印好的图案凿。
这力度必须得拿捏准,重了能把金银器凿穿,轻了花纹又模糊,还得顺着金银的纹理凿,不然器物容易变形。
比如古代银盘子上的浮雕花纹,就是工匠在背面凿凹陷,正面就鼓起来形成立体图案,看着特别有层次感。
镶嵌更讲究,常见的镶宝石、珍珠,还有错金银,镶宝石不用胶水,全靠“爪镶”或“包边镶”。
爪镶就是在金银器上做几个小爪子,把宝石扣住,圆形宝石一般用四爪或六爪,方形的用八爪,这样既牢固又能让宝石多露出来,显得更闪。
包边镶是用薄金银条把宝石边缘包住,适合翡翠、玛瑙这种扁平宝石,包的时候得把金银条敲得特别薄,还得紧紧贴住宝石边,不然一磕碰就掉。
错金银是另一门手艺,先在铜器表面刻凹槽,再把金银丝敲进槽里,用锉刀磨平,最后用布擦亮,金银丝就和铜器融在一起,花纹又细又精致。
做这个的时候,凹槽深度得跟金银丝粗细刚好配,太深填不满,太浅凸出来,敲丝的时候还得轻,一点一点往里敲,急了就断。
熔金时看火焰颜色判断温度,火发红就是温度不够,发蓝就快到熔点了;锻打时摸器物温度决定啥时候退火,手摸着有点烫但能忍,就该再烧了;錾刻时凭手感控力度,敲下去听声音就知道深浅够不够。
也正因为这么较真,古代的金银器不管是皇宫里的大摆件,还是老百姓戴的小首饰,都匠气十足,哪怕过了几百年依旧流光溢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