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手机:
- 15206033845
- 电话:
- 0898-08980898
- 邮箱:
- admin@eyoucms.com
- 地址:
- 海南省海口市
古代金银器以其流光溢彩、造型精巧而著称,这背后蕴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学问?从熔金开始,这看似简单的烧金子过程,其实充满了技巧和经验。
首先,古人并不像现代人那样拥有恒温炉,而是全靠柴火来控制温度。他们特别选择松木炭作为燃料,这种炭燃烧时火力稳定,温度可高达1000℃以上,刚好能够达到黄金的熔点1064℃,而且不会像其他柴火那样掉渣,污染金子。熔金所用的陶坩埚也有讲究,它耐高温且与金银不发生反应,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金银的纯度。
在熔金之前,古人会先给金银“洗澡除杂”。金银原料中难免混有铜、铅等杂质,若不清理干净,制作出来的器物易发黑且不结实。古人有个土办法,常常将金银块与硼砂一起放入坩埚中加热,硼砂像洗洁精一样,将杂质裹成渣子浮在表面,最后用小勺子撇去,剩下的便是纯净的金银液。
此外,古人还懂得如何“调成色”。想要制作不容易变形的首饰,就会在纯金中掺入银或铜,使金银变得更加坚硬;如果是为了制作摆件,追求华贵感,他们则会使用高纯度的金银,这样看起来更加亮堂。
熔好的金银液体首先要铸造成粗坯,倒入提前准备好的模具中冷却。例如,要制作金簪,首先需要将金液铸造成细金条。接下来是锻打,这一步非常费力,还需要丰富的手感。工匠会把粗坯放在铁砧上,使用小锤子一点点敲打成型。刚从火中取出的金银是柔软的,容易敲打,但随着锻打的进行,金银逐渐冷却变硬,这时必须再加热,称为“退火”。若不退火,金银在锤击下必然会裂开。古人能够将金子敲打得比蝉翼还薄,秘诀在于每次敲打前都进行退火,并将金子裹在羊皮里,以防粘在锤子上。每一下的力度都必须均匀,否则金箔的厚薄就会不一,贴在器物上就显得坑坑洼洼。
锻打完成后,工匠会进行上錾刻和镶嵌,这两项“细活”是让金银器变得精致的关键。在錾刻之前,工匠会先在纸上画好花纹,如龙凤、缠枝莲等常见图案,然后将纸贴在金银器表面,用细针沿着花纹扎小孔,图案便会印上去。接下来,工匠会用不同类型的錾子,轻轻敲打这些小孔,凿出花纹。这里的力度必须精准,重了容易把金银器凿穿,轻了则花纹模糊,工匠必须顺着金银的纹理来凿,这样才能避免器物变形。古代银盘上的浮雕花纹,便是工匠在背面凿凹陷,正面鼓起,形成了立体的图案,层次感十足。
镶嵌工艺更为讲究,常见的有镶宝石、珍珠和错金银。镶宝石不使用胶水,而是采用“爪镶”或“包边镶”。爪镶是在金银器上制作几个小爪子,将宝石牢牢扣住;而包边镶则是用薄金银条包住宝石边缘,适合于翡翠、玛瑙等扁平宝石。错金银是一种独特的工艺,先在铜器表面刻凹槽,再将金银丝敲入槽中,最后磨平,金银丝便与铜器融为一体,花纹细腻精致。
古代没有温度计、卡尺等现代工具,工匠们全凭经验。熔金时通过火焰的颜色来判断温度,火焰发红时温度不足,发蓝则接近熔点;锻打时通过手摸器物的温度来决定何时退火,手感有点烫但能忍受时,就该再加热;錾刻时凭借手感来掌握力度,敲下去时的声音能反映出深浅。这些学问都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,没有捷径可走。
正因为古人如此认真,才造就了那些无论是宫廷中的大摆件,还是百姓佩戴的小首饰,皆匠气十足,哪怕经过数百年,依然流光溢彩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